人民日报评论员两会观察:政治生态如何“山清水秀”
浏览:5632 时间:2015-03-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山清水秀,就是要让身在其中的人,清清爽爽、干净干事,不用被迫呼吸"政治雾霾";就是要让置身其外的人,闻之向往、见贤思齐,并享受其从中溢出的"生态福利"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后,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

自然界有生态,政治也有生态。如果说前者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后者则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健康。山清水秀虽然是一个比喻,却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就是要让身在其中的人,清清爽爽、干净干事,不用被迫呼吸"政治雾霾";就是要让置身其外的人,闻之向往、见贤思齐,并享受其从中溢出的"生态福利"。

与"山清水秀"相对的,则是"乌烟瘴气":比如,今年全国两会上,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描述的"一坨一坨的"腐败问题,"一查就是一帮,一动就塌方";比如,湖南衡阳的破坏选举案中,政风不清、官风不正,官商勾结,409人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再比如,广东茂名窝案,涉嫌行贿买官人员159人,相互牵连的官员之间"一损俱损"。这种污浊的政治生态,助长了官场陋习,形成了腐败土壤,败坏了社会风气。

更可怕的是,它还可能形成某种"绑架文化",令身在其中者身不由己。"进不了圈子就进不了班子"的关系学、"琢磨事不如琢磨人"的官场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倘若任由这种官场文化蔓延,成为人人难以幸免的习惯势力,歪风邪气就会变为"规则"、形成风气,你不成为"同道",就被视作"异类",寸步难行。正所谓,"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

由此可以理解,为何本届中央领导集体从一开始,就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反腐败,涤荡歪风邪气。这些工作的深远意义,就在于重构政治生态:它告诉所有党员干部,什么是党纪国法,什么叫有所敬畏,什么叫是非荣辱。它用行动向世人证明,政治规矩不是拿来说说,理想信念不是饭后谈资,反腐败更不是"隔墙扔砖头,砸住谁谁倒霉"。

由此也能够明白,为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政治生态有明显改善,但还不能说已完全扭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环境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重构政治生态也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从根本上来说,通过改作风、反腐败重构政治生态,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下真功夫祛大病、疗小病、治未病,避免政治水土的沙化、荒漠化,这既是一场价值观的持续较量,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工程。

做好政治生态的修复工程,要做好破和立两篇文章。换句话说,就是要一手抓反腐,一手促改革。一方面,通过持续推进正风反腐形成威慑,让那些热衷于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的人断了念头,让那些拉帮结派、四处钻营、八面玲珑的人失去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正本清源,尤其是通过制度化建设,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根本上瓦解人身依附、门客政治的圈子文化,铲除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的土壤,从而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

做好政治生态的修复工程,领导干部无疑是"关键的少数"。"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不仅全家老小参与腐败,也带坏了干部队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坏了政治生态。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如果"有权就任性",党纪国法就会被逼到墙角;如果立身正、讲原则、守纪律,"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清则百毒不侵,清则万众归心"。自古以来,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引领民风。构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社会工程。"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