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哈姆雷特什么模样:领导者的识人之明
浏览:4710 时间:2015-05-13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风和树影直,浪静斜阳圆,水漾波涛起,影乱霞光偏。

去年夏秋时节,几次路过京密引水渠密云昌平交界处,欣赏美丽的风光之余,有一天偶然发现,风和景明之时,太阳映在水里,又大又圆,渠旁参天挺拔的杨树,在水中的倒影也是那么正。对比前几天,同样的地点,场景却不同,当风吹拂水面激起阵阵涟漪,水里的太阳就不圆了,树影也零乱了。

这不由得引起人们的遐想,圆圆的太阳和挺拔的杨树是客观的存在,但太阳在水中是否仍然是圆的,挺拔的树干映在水里的影子是否仍然正直,要看水流本身是否平稳,是否有风吹来。

领导者识人、人们在知觉外界即评判客观事物和他人时何尝不是如此?也常常会依据自身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来进行,因而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往往不一定能准确评价。因为,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对别人评价,就是是对别人的感觉印象进行选择、组织、理解、解释和赋义的心理过程。换言之,人们对事与人的印象,其实是解释,而非准确的记录。因而知觉并不总能够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现实。

这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因素影响人们的知觉,使得不同个体对相同的事物总会产生不同的知觉,影响知觉的因素很多,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价值观和态度、个性、需求和动机、知识和经验。处于不同价值观和态度,不同立场的群体和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形成不同的知觉,例如,甲乙两队同一场比赛,有争议判罚时,双方都会认为本方是对的;个性是影响知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个性的人往往在知觉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个体往往会更容易感知到能够满足自身需要和动机的刺激,比如,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看到路边的广告,最容易引起他注意的也许就是食品广告了;人的知觉还会受到个体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的影响,人们总是能够最先感知与自己知识和过去经验相关领域的刺激。比如,在一台晚会上,舞蹈者或喜爱舞蹈的人更容易关注舞蹈相关的节目。同样的东西大家可能给出不同的结论,例如,乡下的孩子知道韭菜与小麦的区别,城里的孩子可能无法分辨小麦和韭菜,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植物学家、美术家、木匠看到黄山迎客松心里的想法是不同的:植物学家会判断它是哪一科哪一属,适合什么土壤,有没有招病虫害;美术家看的是美,美在何处;木匠想的是这几个枝能制成什么,那个干能有和用途,总共能制成多少家具。

心理学在分析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时认定,人们在对客观事物或他人进行判断时容易发生偏差,例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选择性知觉、光环效应、刻板印象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受自己内部因素的影响,包括前文所说的价值观、态度、人格、期望、动机、经验和兴趣等的影响,不容易对具体信息做进一步的调查;二是信息不足够、不充分;三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实际上,由于个体知觉的差异性和错觉的存在,知觉到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A知觉到的世界≠B知觉到的世界。

因此之故,这就要求人们在做任何重大评价之前,尤其是领导者在识人时,先要问自己一些关键问题:我自己是否能心静、心正、全面、客观?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受到人格、价值观、动机、态度、情绪的驱使?是否夹杂了自身的期望、兴趣、经验、偏好?是否与不同背景和偏好的人交换过意见?是否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是否受到外界的干扰?

可见,对他人进行评价,要做到准确和可信,尽可能公正、客观、全面,是多么的不易。而若能做到这一点,不仅对别人有意义,对自己更有利。试想,当人们看到挺拔、笔直的大树在水中的倒影是零乱的,太阳在水中的倒影是不规整的,就知道这水面本身是不静、不平的,或风摇起波涛,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当领导者没有识人之明、自己对别人不能准确判断,别人或者会怀疑你的水平,或者会不相信你的公正,或者知道你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对别人公正、客观、全面的判断?领导者如何才能有识人之明?

对别人公正评价,就要前后一致,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用共同的、连续的、一致的标准来评价。客观评价要求尽可能避免根据自己的人格、价值观、动机、态度、情绪、期望、兴趣、经验来判断别人。全面评价要求收集尽可能详细的信息避免以偏概全,这些详细信息包括整体、动态的信息,评价对象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他过去、现在、将来的行为方面的信息;他与别人在同样条件下的行为进行比较等等信息。

树直影正仰仗水"平",水中日圆依赖浪静。要对别人做准确评价,要对某个事件、某个上市公司或其管理层做出准确评价,领导者要想有识人之明,需要心平、心正,尤其需要不受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