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青海・精彩故事:扶贫硕果缀满“玉树”枝头
浏览:5688 时间:2015-09-11 来源:青海日报

"英增朋措,来吃饭喽……"才措大娘悠长的声音在长江源头索加草原的牧场上回响,呼唤正在放牛的儿子回家吃饭。

才措大娘是治多县索加乡扶贫畜牧合作社的社员,他的儿子利用暑假时间,帮着妈妈在合作社的草场上放牧。"县上来的干部说扶贫开发要建立合作社,牧民入了合作社,牲畜入了股,每年分得的红利加上草场租赁收入都在万元以上。这种办法确实好。"才措大娘说。

玉树藏族自治州属于特殊类型全覆盖区,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玉树市、称多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市县。截至2014年底,全州258个行政村中有104个贫困村、2.4万贫困人口,154个非贫困村中有5.7万贫困人口,且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后续产业……一系列因素制约了玉树贫困群众脱贫的步伐。

为此,玉树州认真贯彻国家和省上扶贫开发一系列政策举措,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稳定解决温饱为中心,以加快发展、消除贫困为目标,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一场全方位的扶贫攻坚战打响在三江源头。

"十二五"以来,玉树州共投入国家扶贫开发资金5.86亿元,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基础产业,加大社会扶贫力度,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共建,"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并举,坚持精准开发式扶贫,从根本上让农牧民群众挪穷窝、摘穷帽、拔穷根。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州71940名贫困人口将实现稳定脱贫迈开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才措大娘就是其中一员。

全州上下把贫困农牧民收入增长作为衡量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标准秤"。政府扶,群众富,全州贫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505.67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2178元。通过走产业化、合作化规模经营的扶贫开发路子,捆绑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治多县索加、多彩、治渠等乡加大整合农牧口资金,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加入合作社的牧户,每年单从合作社里分得的红利,就使每户牧民年均增加了1716元以上的纯收入。

用扶贫资金建成的曲麻莱县措池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织富余劳动力从事劳务输出、建筑业,从事汽车摩托车修理、民族手工艺品编制、嘛呢石刻等多种经营,农牧民人均年副营业务收入在2000元以上。

"雨露计划"促进提高了农牧民劳动技能。2011~2014年,落实培训补助资金372万元,培训了货运汽车驾驶员、民族刺绣、歌舞、嘛呢石雕刻、缝纫机、计算机、电焊、烹饪……还与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考试中心、服装加工技术培训专业组织合作,培训机动车驾驶员400多名、民族服装剪裁加工技术人员近千名。阿加次成、嘎才仁等牧民在"雨露计划"帮助下,掌握了摩托车、汽车修理技术,在曲麻莱县约改镇、称多县清水河等城镇开办了机动车辆修理店。

"清水河位于214国道通往玉树的必经之地,加之近年来玉树灾后重建,来往大货车比较多,我的生意自然就好。2014年,我的汽车修理店仅补胎一项,就赚取了13万元的收入。"嘎才仁欣喜地说道。

产业化扶贫打造出园区经济新模式。国家扶贫总投资达7000万元,建成了玉树最大的省级扶贫产业园区--加涅滩产业园区,园区入驻民族服饰加工、民族工艺品加工、地方土特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形成了集民族服饰、手工艺、地方土特产品加工与中介服务为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基地,基地内的731个工人实现了草原牧民到产业工人的华丽转变。

走进产业园区的藏族服装加工车间里,激光剪裁、电子缝纫等机械化生产设备样样俱全,生产线和工艺流程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生产效率远远高于手工,且成品服装精密度高,误差精确到了0.5毫米以下。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原来单家独户的"小作坊"变身"大企业",一场农牧区由大带小、优胜劣汰的产业变革由此展开。

坚持科技扶贫与基地建设同推进。曲麻莱县、称多县风干牛肉生产基地、芫根饮料生产基地改造建设基本完成,部分已经开始试运行。称多县肉食品公司生产的"羊羔花"牦牛肉落脚上海"沃尔玛"超市并一炮打响。建立黑青稞、马铃薯、芫根等良种种植基地,发展中藏药材,高原蔬菜生产基地,在适宜地区建设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在治多县城曲南滩一带的蔬菜大棚里,西红柿、黄瓜、茄子、草莓、辣椒等蔬菜果繁叶茂,小油菜、葱、芹菜、甘蓝、菠菜、萝卜等常年种植,当地自产的蔬菜装进了居民的"菜篮子",为高原人的餐桌平添着几分绿色。

扶贫开发工作喜人的成效让贫困群众喜笑颜开:"在党和国家藏区政策的沐浴下,我们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共产党,挂真切(感谢)!社会主义,挂真切!"(张多钧 洪玉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