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海的海鲜生意如何风生水起?
浏览:5314 时间:2015-12-09 来源:长风网

长风网首发原创文章(http://cfnet.org.cn)珲春,吉林省最东端的边境小城,这里并不靠海,却把海鲜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今天你吃到的海鲜,也许就来自这座小城市。短短十年间,珲春就将进口海鲜做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这座内陆小城是如何凭借海鲜产业崛起的呢?

 

优势凸显:具备成为海产品集散地的条件

 

1.区位优势

 

珲春地处图们江下游,是我国唯一与朝鲜、俄罗斯三国交界地带,距离日本海仅15海里,是我国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距离朝鲜罗津港只有48公里,周边韩国、俄罗斯的天然不冻港多达十几个。

 

自1992年,珲春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以来,珲春的独特地理位置优势开始显现。作为长吉图战略的开放窗口,珲春持续加大公路、铁路口岸建设投入,先后开通了多条陆海联运航线,实现了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截止目前,拥有4个对俄对朝公路、铁路口岸,开通了中俄韩(珲春-扎鲁比诺-束草)跨国联运航线、珲春经朝鲜罗津港至东南沿海六地的内贸货物跨境运输航线、中俄韩(珲春-扎鲁比诺-釜山)铁海联运航线等。

 

此外,"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珲春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新起点,东北亚出海大通道的建设,将更进一步凸显珲春的区位优势,珲春的对外贸易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资源优势

 

与珲春毗邻的俄罗斯和朝鲜均有丰富的海产品资源,朝鲜盛产贝类、甲壳类、刺参、海胆、海藻等,占世界的4%;俄罗斯远东捕鱼区,盛产鱿鱼、鲱类鱼、鳕类鱼、鲽鱼、鳟类鱼等,年产量达100万吨。

 

依托邻国丰饶的海产品资源,近年来,珲春市积极推动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海产品出口加工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百亿级产业。

 

3.政策优势

 

近年来,经国家批准珲春先后设立了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中俄互市贸易区和国际合作示范区。政府还加大水产企业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力度,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政策释放,使海产品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珲春市以打造东北亚海产品集散地为目标,将海产品加工业规划为八大百亿级产业之一,从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通关保障等政策方面持续优化服务,推动做大做强。

 

营销模式:与众不同

 

国外取材、国内加工、国内外销售,是珲春海产品特有的营销模式。从俄罗斯、朝鲜进口的鳕鱼、鱿鱼,在珲春加工后再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地;产自日本海的帝王蟹从珲春口岸运至哈尔滨机场,几个小时即可落地4000公里外的广州、深圳。

 

目前,珲春市年进口海产品约30万吨,其中通过本地口岸进口俄罗斯海产品5万吨、朝鲜海产品15万吨,通过其他口岸进口10万吨。年加工能力15万吨左右,产品包括干制品、腌熏制品、冷冻食品、鱼糜制品等7大类100余个品种。其余15万吨以贸易形式内销,主要通过空运和汽运的方式发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

 

经过多年的实践,珲春市已经构建了进口、仓储、运输、分销等环节完备的产业链条。2014年,珲春海产品年加工量由2012年的1万吨增长到15万吨,冷冻仓储能力达到15万吨。今年上半年,珲春海产品出口量更是增势迅猛,共出口海产品24700吨,出口目的地已扩展到美、朝、韩、日等14个国家和地区。在运输方面,除了通过延吉、长春、哈尔滨走空运以外,加工企业还积极投入资金建设冷藏货车,用于国内短途运输。

 

而在"互联网+"大潮涌动的背景下,珲春海鲜产业也不甘落后。借助"互联网+"、"+互联网"做跨境电商,将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进行融合,把产业优势通过电子商务转换为经济优势将是今后珲春外贸发展的方向。

 

"区位+资源+政策"优势,加上特有的营销模式,让珲春这座不靠海的内陆城市,把海鲜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如今,"珲春海鲜"已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